-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轉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目標:實現從生產、消費和市場三個維度對國家轉基因技術產業化戰略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影響的動態跟蹤監測;跟蹤研究國外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及政策發展趨勢;提出我國產業化發展的路線圖和實施策略;從國家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政策、市場流通和管理監測體系建立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為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咨詢。
研究內容:研究建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五大轉基因農作物和豬、牛、羊三大轉基因動物大規模生產固定監測和消費者消費行為動態監測體系,研究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需求、前景和大規模生產的經濟影響;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國內外轉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對國家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國內轉基因種子產業化發展模式,轉基因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管理監測體系及政策制度保障,國外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及政策的發展趨勢,提出我國轉基因產業化發展的路線圖和實施策略。
考核指標:建立轉基因農產品大規模生產投入、生產和經濟影響的長期跟蹤和監測系統,定期發布評估報告;建立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消費態度、購買行為的動態監測體系;建立國際轉基因產業發展趨勢和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國家需求的動態評估體系,定期發布報告;建立轉基因生物技術社會經濟影響決策支持系統,就轉基因生物發展對我國2015年以前的社會經濟影響的評估報告;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和實施策略;國內轉基因種子產業化發展模式政策報告;就轉基因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管理監測體系及政策制度保障政策咨詢報告。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已具有良好的基礎,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支撐條件和人才隊伍。申報內容必須涵蓋上述全部研究內容。
經費安排:該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3、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的科普宣傳、技術培訓與風險交流平臺系統
研究目標:以專項研發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重點,研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機制與模式,構建和示范運行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建立和完善轉基因技術科普培訓宣傳示范基地和協作體系,開展對公眾的科普宣傳,優化轉基因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研究內容:針對專項研發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研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機制與模式,構建、完善和示范運行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完善和利用轉基因技術科普與培訓宣傳示范基地,利用現有科普與培訓資源構建國家轉基因科普與培訓協作體系,編制和完善科普宣傳作品及培訓材料,開展對公眾的轉基因生物技術科普知識講座和宣傳。
考核指標:建成和完善綜合性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數據庫和網絡,建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系統;完善并形成集知識傳播、技術培訓、實物展示、風險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普與培訓宣傳示范基地4個,建設1個基地進行宣傳培訓;編寫培訓教材與科普讀物2套(本);制作科普宣傳片6集(共120分鐘);發放科普宣傳品10萬份;舉辦對公眾的轉基因生物科普知識講座不少于26場;對技術人員開展培訓不少于3000人·小時;對安全檢測人員培訓不少于4000人·小時。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已具有良好的基礎,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支撐條件和人才隊伍。申報內容必須涵蓋上述全部研究內容。
經費安排:該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五)生物育種企業培育類課題
研究目標:圍繞專項目標,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能顯著提高抗蟲、抗除草劑水平的關鍵基因;通過規模化轉化,創制抗蟲、抗除草劑性狀突出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系,結合生物安全評價,開展轉基因生物環境和食用安全性評價,培育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轉基因新品種和新品系。研制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相關技術,推進抗蟲玉米和抗除草劑大豆的產業化進程。
研究內容:利用抗蟲、抗除草劑基因,創制抗蟲、抗除草劑目標性狀突出的轉基因新材料;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培育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大豆新組合和新品系;研究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相關技術,支撐其產業化應用。
考核指標:創制進入環境釋放以上生物安全評價階段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新品系6~8個,其中2~3個進入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階段;開展目標生態區的多點鑒定和試驗示范,培育目標性狀突出、滿足區域試驗審定標準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新組合或新品系3~5個;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5~6項。
申報條件:由企業牽頭組織申報,申報企業必須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的認定資格和較強的轉基因研發能力。具有從事轉基因研究的專職研發團隊和較好條件的研發中心,研發的目標產品已經進入安全評價階段,有較好的資金匹配能力,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10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5提供配套資金(包括地方財政投入、單位自籌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