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王院長,您剛才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是在于改革,在當前的改革情況中,我們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各種情況,另外還有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些牽制,請問您,在今后如何更好地處理穩增長和促改革之間的關系?謝謝。
2013-08-01 10:57:10
王一鳴:謝謝你的提問。回顧一下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中國大概經歷過三次比較大的上升,差不多在每個十年的前半段,改革開放1981到1984年,這是改革開放一次大的上升,第二次也是1991年到1993年,也是一次大的上升。第三次是2001年到2007年,這個時間最長,這三次上升都是跟改革分不開的。我們說增長跟改革是緊緊關聯的,我們增長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改革,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八十年代上半期的上升,跟中國農村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商品供應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原來都是短缺。有人把這次改革稱作危機式改革,為什么呢?因為七十年代后期,就是文革結束以后,中國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危機倒逼改革,你不改革就走不下去了,所以我們這一輪改革推動了經濟一次強勁的上升。
2013-08-01 10:58:28
王一鳴:九十年代上半期,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能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制度創新,是個頂層設計。所以有人也把這次改革稱為“頂層設計式改革”,是鄧小平同志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推動了中國經濟一輪新的發展。我們好多體制,包括財稅體制,包括金融體制,分稅制的架構,商業銀行的架構,包括投融資體制,好多體制框架都是在那個時候奠定的,既充分吸收市場經濟的優勢,也能跟社會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這次改革也推動了中國經濟一次大的發展。
2013-08-01 11:00:24
王一鳴:第三次改革是本世紀初,主要是加入世貿組織,有人把它叫做“倒逼式的改革”,因為你要加入世貿組織,必須遵循它的規則,就倒逼中國對既有的制度框架進行調整,對既有的法律法規、行政性規定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所以這次改革也帶來了中國經濟的一次強勁的上升,一直延續到2007年。所以,你剛才說如何統籌機制,其實經濟的這種增長和改革從過去三十多年的進程來看,它始終是相互聯系在一起,沒有改革就很難有增長的動力。如何統籌這個關系呢?我們經常說“發展出題目,改革作文章”。我們要根據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來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因為改革不是憑空臆想的,哪些是瓶頸制約,我們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2013-08-01 11:01:07
王一鳴:我們也要處理好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的關系,這是我們的原則,要把握好相互之間的關系,改革需要推進,但是也要把握好這個度。
當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表現,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商品和服務基本上都市場化了,我們的商品除了成品油的價格國家定價,還有天然氣、電價,除了這些少數的商品,基本上都完全放開了。但是現在的制約是什么呢?就是生產要素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有些領域還存在著雙軌制。比如資金市場,國有商業銀行是實行國家基準利率,另外還有一塊是影子銀行,是市場的利率。所以怎么改呢?我們要加快市場化進程,要并軌。其實,從這段時間看,大家已經能夠感受到利率的市場化進程比原來預期的要快,我們的貸款利率已經放開了,現在也有呼聲說存款利率,我們把好這個力度和社會可承受度,出臺的時機要恰當,存款也要先長期,然后是短期,這個就是節奏、力度和重點都要把握好。
2013-08-01 11:02:05
王一鳴:再有是土地,我們城市土地、農村土地基本上也是雙軌的,農村土地怎么樣更好地流轉起來,使要素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農村在推行土地確權,首先要明晰產權,才能交易,才能流轉。
還有勞動力,城鄉勞動力市場怎么能更好地有效運轉,這就涉及到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生產要素怎么樣進一步市場化,包括怎么樣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這就需要推進政府的簡政放權。最近已經兩次下放和取消了審批權,以后還會推進。
2013-08-01 11:05:30
王一鳴:最后一個要說的,改革確實涉及到利益調整的問題,現在都認為,利益結構的復雜性,使得改革的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我們已經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帕累托改進階段,即一部分人受益不會帶來另一部分人受損。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效應了,有人受益,可能會有人受損。那么怎么樣平衡這種利益關系呢?我們總的認識,是要以增量利益帶動存量利益的調整,新增的利益一定要遵循公平的改革,增量的改革倒逼存量的改革。就像過去的改革模式一樣,城市難改,先改農村;國有企業難改,先培育一塊市場經濟主體;內地難改,先從沿海改,沿海又從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這個就是增量,增量帶存量。增量這塊,一定是按照新的利益機制,一種公平的機制去配置,通過增量來引導、示范,然后倒逼存量的相應調整,這樣就會提高社會的緩沖度,改革和社會的可承受度更好地結合起來。
2013-08-01 1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