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商固守本土 浙商闖蕩他鄉
蘇商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現在為何遠遠落后于浙商?江蘇省沙鋼集團董事長沈文榮對此頗為感慨:蘇商離土不離鄉,只想著一個產業做到底,在一個地方做大做好;而浙商敢于冒險,成功后,喜歡到外省發展,結果是做大做強。
沈文榮的話多少反映了當前蘇商面臨的問題:在全國眾多“商幫”中,蘇商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領先于全國,并創立了“離土不離鄉”的興辦鄉鎮企業模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興起于“離土”,領先于“離土”的蘇商,卻因一味固守“不離鄉”,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蘇商和浙商較勁20年
在全國眾多“商幫”中,同處長三角的蘇商和浙商彼此最為較勁。不僅學術界對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到底孰優孰劣的爭論持續了近20年,就連蘇商和浙商也很較真,經常會拿自己與對方作一番比較,好像非要分出一個高低勝負。
上世紀80年代,“蘇南模式”異軍突起。當時,蘇錫常農村依靠緊鄰上海等大城市的區位優勢和歷史傳統,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探索出一條非農化途徑,創造了離土不離鄉的“蘇南模式”。
進入90年代后,與“蘇南模式”同時起步的“溫州模式”逐漸紅火,而蘇南模式則進入調整期,外向型、結構調整、產權改革和城市化相繼賦予蘇南模式以新的內涵。
然而,進入新世紀后,雖然這種較勁仍在進行,但勝負已然明了,蘇商落后于浙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翻開“2004年福布斯大陸富豪榜”,前50位浙商占了7席,而蘇商中排名最前的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僅列第41位。近年來,浙商銳意開拓,僅浙東一帶就約有350萬人在海內外經商。相比之下,蘇商缺乏創業激情,畫地為牢,今日蘇南腹地,反而成了臺商和浙商的天下。
“不離鄉”害了蘇商
很多經濟學者認為,正是蘇商“離土不離鄉”的傳統,在計劃經濟時代成就了蘇商,而在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害了蘇商。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成志明認為,蘇商的“本土情結”太過濃厚,總是有意無意地以自己所在地為中心劃一個圈,只在這個圈內活動,從而限制了企業成長空間,錯失了更多更好的商業機會。
南京國鴻集團董事長陳奕熙說:“蘇商缺乏合作精神,大都單打獨斗,寧可獨吞一條狗,不愿合吞一頭牛。”陳奕熙毫不掩飾他對浙商開拓精神的贊賞:“浙商,四海為家積極開拓,只要有一個浙商到一個新地方開辟了新市場,親戚朋友很快就會跟過去,對當地商人逐漸形成包圍之勢,慢慢地當地市場就被浙商占領了。”
有識之士認為,新蘇商要找回已失去的優勢,必須抓住“城市化”這個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環節,淡化和消除本土情結,競合爭道,才能走出發展瓶頸。 (據新華社上海1月26日電 記者 張煒 裴文彬 裘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