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5日專電 (記者 姚玉潔 黃庭鈞)當前的樓市局面,實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驚呼房價暴跌者有之,戲謔做“俯臥撐”者有之,悚言“斷供潮”者亦有之……究竟應如何看待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需要以怎樣的視角看待目前房價的波動?
各地房價仍呈現漲跌互現局面
從現有數據看,除了深圳、東莞等少數城市房價與去年高峰時期相比出現了30%左右的較深跌幅之外,尚難找到全國房價出現大跌的數據支撐。盡管市場觀望氣氛濃重,成交量幾近“腰斬”,但各地仍呈現漲跌互現的局面。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了10.2%,漲幅比上年同期高出4.2個百分點,但漲幅連續數月回落,二季度房屋售價漲幅比一季度降低了1.8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6月份新建住房銷售價格同比漲幅較大的城市包括:烏魯木齊20.2%、海口18.1%、寧波14.7%、北京14.3%和杭州13.3%;另有蘭州、濟寧、溫州等7個城市房價環比漲幅超過1%;有14個城市房價環比出現下降,但降幅也在1%以內。
房地產市場進入溫和發展的態勢,是宏觀調控在房地產市場“軟著陸”的正常體現,也是調控的目標所在。可以理性地預期,未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還將著力于繼續有效熨平房價的波動幅度,避免出現房價大起大落的局面。
基本面找不出房價暴跌的理由
不少人表示擔心:深圳樓市的降價風潮會擴展嗎?記者通過采訪認為,目前,基本面也找不出房地產市場暴跌的理由。
應該說,深圳的樓市有其特殊性。作為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深圳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就業、創業人群。在此輪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中,經濟開放度高的深圳、東莞等地首當其沖,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居住需求減少帶動房價下行。加上去年漲幅過猛、投資投機比例偏高,深圳房價領先全國出現較大幅度下跌,也就不難理解。
在其他城市,目前樓市成交低迷正是前幾年房價漲到市場難以接受的程度因而需要適度下調并恢復市場均衡的一種信號。但我國仍將持續數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以及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剛性需求,將支撐樓市穩定。
央行上海總部日前發布的上半年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上海個人住房貸款呈“V”形走勢。由于部分商業銀行加大個人住房貸款營銷力度,6月份中資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27.1億元(其中新建房和二手房貸款分別增加13.2億元和13.9億元),是今年繼1月份后第二大月度增量。房貸是反映交易情況的直接有效數據,這表明市場剛性需求仍然旺盛。只要房價一有適度調整,需求就自然會上升,使房價趨于穩定。
經濟學家謝國忠也預測,從長遠來看,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的人口將會突破3000萬,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使得房價下跌的空間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貨幣貶值會使房產成為規避通脹風險的較好投資工具,可以有效地消化、分解泡沫。
市場的歸市場 保障的歸保障
必須承認,目前國內房價的平均水平相對于國民收入水平的確不低。但是,對中國這樣人口眾多、可供建設用地有限的發展中大國,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帶來的“居者有其屋”難題,關鍵在于進一步落實政府已經確立的政策,即“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
當前,對房價下調恐懼的一大原因是害怕房價下跌會增加銀行壞賬、威脅金融系統安全,進而傷及實體經濟。
我國個人住房按揭占信貸總額的比例已達20%左右,如果加上大量的房產作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將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信貸資產的安全。一旦房價出現大面積的大幅度下跌,確實會對金融、經濟秩序產生較大沖擊。但目前深圳出現的所謂“斷供潮”,地產商、炒房客“撒嬌”的成分居多,尚未見大面積蔓延的苗頭。
鑒于此,還是要強調“市場的歸市場”。房地產市場有其自然調整規律,人為地去強行破壞樓市周期,會導致房價泡沫始終無法消化,乃至最終出現房價暴跌、銀行壞賬、金融崩潰的全面經濟危機。
“保障的歸保障”也很重要。應該看到,即使房價出現較大幅度下跌,部分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仍然不可能全部通過商品房解決。因此,解決住房問題,與其寄望于房價下跌,不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使支付能力差的群體住房得到切實保障,不必再苦苦地擁擠在市場之門外企盼。
日前,上海市宣布首批16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全面開工,全年開工建設面積將達400萬平方米;今后5年,上海市還將新建經濟適用住房約30萬套、2000萬平方米,占同期新建住宅規模的20%左右。此前,上海市已通過房地資源局網站公布未來5年住房建設規劃,以廣泛征求民意。
當市場和保障都能夠理性地各就其位時,人們對商品房價格的漲跌波動就不會如此大驚小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