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上漲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普通工薪階層可支配收入減少,遏制了消費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勞動收入占比為何持續下降
近年來,我國政府、企業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如何做大居民收入蛋糕,縮小貧富差距,已成為全社會熱切關注的焦點。從這期開始,本版將連續推出“社會財富怎么分”系列報道,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緊迫性、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建設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社會等話題進行深入探究,希望讀者朋友們也來參與討論。
——編者
政府和企業的分配份額雙增加,居民的分配份額有所下降
最近,一則消息引發熱議:據報載,中華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下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從經濟理論角度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實質是要素分配,統計時通常在宏觀意義上將國民經濟劃分為政府、企業和居民三大部分。在近年的相關研究中,多數人認同的結論是:近十幾年來,我國政府和企業分配份額呈現雙增加態勢,而居民的分配份額則有所下降。
賈康說,通過收入法、資金流量表核算兩種方法,都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依據收入法計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為3.13個百分點,企業的資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個百分點;而居民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個百分點。按照資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政府收入增加2.02個百分點;企業收入增加5.01個百分點;而居民收入則下降7.08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包括勞動收入、財產性收入和個體戶的經營收入。其中,勞動收入是最大的一塊。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很多普通百姓也都有直觀感受。在一家制造企業打工的河北農民小張說:“這些年,國家的財政收入高增長,企業利潤也是高增長,就是俺們的工資漲得慢。”
工資上漲趕不上企業利潤的增長,使廣大工薪階層可支配收入減少,隨之帶來消費能力下降。同時,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中低收入人群與有著投資收益的企業家、高管等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經濟結構轉型和壟斷利潤過高是主因
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持續較快增長,為什么勞動收入占比卻在下降?仔細分析,這其中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負面因素,對勞動者實際收入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解釋,通常整個經濟分成農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工業四個部分,總體的勞動收入占比就是這四個部分勞動收入占比的加權平均。從數據來看,農業中勞動收入占比是最高的,達到85%至90%,其次是建筑業、第三產業和工業。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工業領域,農業在GDP中占的份額大幅下降,也由此導致了總體的勞動收入占比下降。
“研究表明,勞動收入占比下降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這一因素大約影響了勞動收入占比下降5個百分點。”白重恩強調,對于這一下降不必過于擔心,因為經濟結構轉型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是有利的,影響也是正面的。雖然從數據看勞動收入占比下降了,但實際上農民從務農轉為務工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的。而且,這一下降也是階段性的,隨著結構轉型的進一步推進,將來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會大大增加,那時候勞動收入占比又將會不斷上升。
壟斷行業利潤過高,是造成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壟斷行業的職工收入比其他行業的要高,但因為這些行業的超額利潤比社會平均利潤要高得更多,所以勞動收入占比較低。同時,涉足壟斷行業的大都是國有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大部分超額利潤并沒有納入國家的財政收入,而是留在企業部門內部用于經營發展,從而導致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業傾斜。過多的壟斷也阻礙了其他企業的發展,減少了就業,侵蝕了勞動者的購買力,從而實質擠占了整個社會的勞動收入,應引起高度重視。
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
改變當前的分配格局,提高勞動收入占比,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賈康認為,政府應當加大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個人工資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政府還應出臺鼓勵政策,創造更多的機會實現充分就業,建立和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為職工勞動報酬的穩定增長提供保障。
白重恩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大力發展服務業有利于增加勞動收入。當前的稅收體制不利于服務業發展,因為很多服務業要繳營業稅,而營業稅有很多是重復征收的,企業稅負很重。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的稅收是最高的。國家應當出臺扶持政策,減輕服務業稅收負擔,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
從具體層面看,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也是一條有效途徑。
目前,各地城鎮職工的社保繳費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有一個大致的比例。比如養老保險,企業要交工資收入的20%,個人交8%;醫療保險是企業交6%,個人交2%。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這三險加起來,平均要交4%左右。把這5項加起來,就占了個人工資收入的40%。所以,勞動者報酬中相當一部分都繳到社保那兒去了,變成了無法支配的收入。
白重恩建議,政府應當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降低企業和職工繳納比例,企業省下來的錢就可用于給職工漲工資,職工省下來的錢就變成了可支配收入。雙管齊下,勞動者收入提高的幅度就會比較明顯。同時,社保繳費降低了,也可以使更多人有能力參加社保,擴大社保覆蓋面。政府對社保增加的這塊投入,應當通過增加國有企業分紅來補充。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所獲得的高額利潤不應完全歸企業支配,而應當上繳國家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這部分收入可用來作為政府對社保的投入。這樣,既可以有效解決社保資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業投資規模,有利于資本收益與勞動收入的合理分配。
鏈接
全國多省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今年以來,自江蘇省在全國率先確定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后,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等地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在已調整標準的城市中,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1120元/月,為全國最高。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廣東,為9.9元/小時。天津的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820元、每小時4.7元,調整為每月920元、每小時5.3元。在山東,調整后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分為三類:920元、760元、600元,比原標準平均增長21.2%。
浙江發放困難群眾生活價格補貼
針對今年以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漲幅較大的情況,浙江省日前啟動第一季度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工作,5月21日前發放到位。根據浙江的有關規定,當季度價格同比漲幅超過3%時,按季度對困難群眾實行一次性基本生活價格補貼,價格補貼金額為價格漲幅的4.5倍乘以當地城鄉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記者 李麗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