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醫保難在哪兒
江蘇的徐老先生患有腦血栓,退休后到北京的兒子家住。可是,沒住兩個月,就叫了兩次120搶救,費用都是自己掏的,因為外地的醫保在北京不通用。老徐想把醫保關系轉到北京,當地的醫保部門說沒政策。于是,為了不拖累兒子,老徐最終不得不回了江蘇老家。
據《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統計,200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44億,全國參加醫保的退休老人3761萬。
他們都遇到了類似老徐的尷尬。很多人本想和外地的兒女一起生活,但由于異地醫保不互通的障礙,被迫獨守“空巢”。
退休老人異地醫保到別處“白吃白喝”不受歡迎
從江蘇來北京之前,老徐在當地的醫保部門咨詢過,想把醫保關系轉出去。醫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說,醫保關系的轉移有嚴格的名額限制,每年只有大約5%。轉多了,醫保基金就無法平衡了。
老徐想轉出來的,是當年在江蘇交的那部分社會統籌。退休老人異地醫保難,難的是社會統籌轉移。目前,我國醫保制度是統賬結合的,繳費資金分拆成兩塊,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職工交工資的2%,用人單位繳費為職工工資總額的6%,其中4%—5%計入社會統籌基金,1%—2%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用于支付參保人門診醫療和藥品費用。
對于個人賬戶部分,各地的管理也不盡相同。個人賬戶基金可以轉移使用,也可以退還本人。北京市的醫保個人賬戶,具體使用由個人掌握,醫保部門不進行干預。而不少地方要求提供門診和醫藥的費用單據,實報實銷。異地居住的老人報銷門診費用都有難度,還要在規定的時限將單據寄回當地,錯過了時間也無法報銷。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的一位負責人說,在全國各地,醫保費用中退休老人比例約占30%左右。退休的老人越多,在醫保支出中所占比例就越大。在職職工是往社會統籌中投錢,退休老人是從統籌中拿錢。一個出一個進,出于醫保基金平衡的考慮,沒有哪個地方愿意接受退休老人醫保轉移。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打個比方說,一個老人有兩個兒子。能掙錢時,老人把錢都給了大兒子;而年老有病的時候,卻要在小兒子家吃飯看病。我國的醫保統籌制度與此類似。退休老人異地醫保,到哪兒都是“白吃白喝”,誰也不歡迎。
醫保制度附著地方利益 跨地區轉移是“把錢放在別人兜里”
記者了解到,對于極少部分獲得批準外出就醫的病人,他們所能享受的醫保報銷比例也要比在當地醫院看病低。河南省退休老人劉樹遠與當地醫保部門多次交涉后,獲準異地醫保。但是,醫保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他,只能在規定的兩家醫院看病,在其他醫院不予報銷。即使是定點醫院,在北京醫保目錄但不在當地目錄內的藥品,也不予報銷。醫院治療5萬元之內可以報銷,超過部分自付。北京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醫保中心主任賈方紅說,定點醫院的收費水平不一,服務水平不一,基本藥品目錄不一,也是導致醫療保障保險異地報銷難的原因。
我國的社保系統是按省建立的,醫保是地市級統籌。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不平衡,各地繳費比例和支付水平不一,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貧困省區的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在繳費比例方面,銀川市單位繳費為6%,個人為2%,北京市單位繳費為9%,個人為2%,兩地人均醫療保險籌資額,銀川市為700多元,北京達到17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