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都有一個發展規律,我們要用科學態度來發展縣域經濟。經過長時間地積極引導和推動,縣域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現在,專家學者研究縣域經濟,新聞媒體宣傳縣域經濟,領導干部實踐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迎來了新局面。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一些非科學性認識和實踐問題,歸納出十大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科學把握。
第一,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
事物的發展是相比較而存在,相競爭而發展。縣域經濟要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定要有所規范,不能持盲目胡亂的態度。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重要推動,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特殊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與縣級行政區劃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縣級行政區劃經濟都是縣域經濟??h域經濟被社會所關注是近幾年來的事情??h域經濟之所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是由于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主要表現在縣域與中心城區的差異。中心城區的概念與中心城市的概念不一樣,中心城區僅是由市轄區組成的集合,不含所轄縣和縣級市。中心城區與縣域的差距非常大,全國縣域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僅是全國中心城區的50%左右。
因此,縣域經濟單位的一般規范是:縣域經濟單位主要是由縣和縣級市構成的,不包括市轄區。由于我國“市制”不完備,相當多的市轄區內存在相當大的農村人口和農業經濟。在課題研究中將部分農村人口比較大的市轄區包含在縣域經濟單位內是可以理解的。將市轄區納入縣域經濟單位必須根據需要作出解釋。
第二,界定縣域經濟外延,縣域經濟概念不能無限泛化。
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就錯誤地把縣域內的經濟的、社會的、甚至政治的、文化的問題都歸為縣域經濟的問題,都是縣域經濟不發達造成的,“都是縣域經濟惹的禍”。把“縣域”與“縣域經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翱h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一樣的。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于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不利于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于縣域經濟發展。
雖然縣域經濟內涵豐富,縣域經濟工作繁雜,發展縣域經濟與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三農”問題、城鄉統籌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問題密切相關,但是縣域經濟首先是經濟屬性,是屬于區域經濟范疇。經濟與非經濟還是有所區別的。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是有不同性質和不同側重的工作。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物質基礎。
因此,縣域經濟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快速發展,有條件的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只有這樣,縣域經濟才能追趕中心城區經濟,改變“二元結構”,為全國城鄉和區域統籌提供長期保障性基礎,實現共同富裕。
現在存在一個縣域經濟發展與縣域社會、文化、政治發展不同步的問題,在今后的實踐中更要盡快做好統籌發展工作,做到科學發展。
第三,正確對待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市)領導考核。
縣域經濟評價與縣(市)考核是不一樣的??h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是對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的事后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的變化規律,找出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空間分布,為生產力布局和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幫助和指導。評價的對象是縣域經濟單位。縣域經濟評價依據客觀數據來進行。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與縣(市)領導有關,還與其他因素有關聯??h域經濟競爭力強弱變化體現了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規律,許多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縣域經濟發展與縣(市)領導人的能力有一定關系,但主要的應是與縣域經濟本身因素(區位、資源等)有關。
許多省份開展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考核的對象是縣(市)領導,考核縣(市)領導貫徹落實上級精神的情況,考核結果與領導政績掛鉤,與獎懲掛鉤。對領導的考核內容與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內容是不一致的。考核的依據可以是上級領導主觀意識的要求,考核指標可以隨形勢需要而增減。有些省市區開展的考核工作雖然冠名“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并對縣(市)的經濟發展做出評價,但針對縣(市)領導考核的性質沒有變,需要認真對待。
第四,科學把握縣域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
縣域經濟評價的指標要采用縣域經濟的公開、客觀、可比的基本、核心數據。指標不能盲目擴大,并不是指標越多越好。縣域經濟評價指標多,評價的結果不一定就科學。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與縣域經濟競爭力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縣域經濟競爭力就不確切。因此評價指標數量要遵循以下原則:指標真實、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要規范;評價工作做到可行性、連續性,通過長期連續的評價結果,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規律。
如果把縣域內的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所有指標疊加在一起,把定性的和定量的指標也疊加一起,也稱為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不科學的。我們認為,用綜合的、定量的、可比的經濟指標來評價縣域經濟競爭力;其他可比性差的,甚至不好定量的指標可以進行單項評價。
第五,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區經濟應是良性互動的關系。
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帶縣的責任,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縣域的延伸,引導城市產業向縣域轉移,實現縣域與大中城市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區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兩個組成部分??h域經濟是中心城區經濟的發展腹地,中心城區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帶動和輻射。工業化、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未來將會有一些縣域經濟轉化為中心城區經濟。
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區經濟的關系會涉及到“市管縣”體制問題,在處理“市管縣”體制改革問題上,要堅持“省管縣”的大方向,又要正確分析和利用“市管縣”體制的正效應和副效應。
發展縣域經濟要與中心城區經濟結合起來,需要在一個更大的區域中來考慮,做到區域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作為一級經濟區,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區經濟可以組成組合區。在省內,以組合區為工作重點,重點是協調區域發展。縣域內主要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一體化??h域經濟競爭力評價要結合中心城區經濟的發展來創新。
第六,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和管理。
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從人口數量上講,有不足1萬人的,有達到200萬人的;從地區生產總值上講,有幾千萬元的,有達到1000億元的;從產業上,有農業為主導的,有工業為主導的,有商貿為主導的,有以旅游業為主導的;從地理位置上講,有沿海、沿江、沿線的,有交通不便老少邊窮的,等等。
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經也不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指導,分類管理。
縣域經濟分類可以根據縣域經濟競爭力強弱來劃分,也可以依據產業結構來劃分,也可以依據地理區位來劃分,也可以依據混合條件來劃分。
不同類型的縣域經濟有不同的發展需求,需要對應的管理政策。
第七,要建立發展縣域經濟的協調和指導機制。
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單靠縣(市)政府的力量來完成。發展縣域經濟涉及多部門和多層次,要配套改革,整體推進。現階段,縣域經濟的層次比較有剛性,第一個層次是縣域,第二個層次是地市州,第三個層次是省市區,第四個層次是中央。在縣域層次上,基本形成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競爭局面;在省市區層次上,認識到縣域經濟的關鍵性,許多省市區制發了“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有關政策性文件,并下放了一些經濟、社會、文化等反面權利;在地市州層次上,比較尷尬,情況復雜。地市州應該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職能,主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在中央層次上,還沒有形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統一機制,還需要更多作為??h域經濟的層次性要求多層次推進。
為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許多省份成立縣域經濟有關機構,制定文件和下放的權力,這些“邊際調整”的工作還需要全國層次的有序推進。
在全國層次上,需要有一個機構來指導協調。對縣域經濟的協調和協調,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原則,不一定非得由政府來執行,可以由一個縣域經濟的非政府組織來承擔。同時要調動縣域層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議在全國縣域經濟領導工作不太明確、沒有歸口管理的情況下,成立全國性社團組織,匯集社會有關縣域經濟力量。開展調查研究、政策建議、協調指導等基礎性工作。
協調縣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h域經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經濟形態,是與我國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一種經濟??h域經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涉及面比較廣。發展縣域經濟受“市管縣”行政管理體制、縣級干部管理體制、財政體制、金融體制、戶籍體制等的影響比較大,需要協調指導,配套改革,整體推進。
第八,縣域經濟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
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新時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在經濟活動中起到基礎性調節作用??h域經濟的發展既不是以前的“統收統支”,也不是“諸侯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基于縣域經濟要素秉賦的特色經濟。
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經濟,是外向經濟,是開放經濟。只有牢固樹立無外不活、無外不興、無外不強的意識,才能使縣域經濟真正發展起來。搞開放經濟、外向經濟要敢于突破: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縣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突破過去單純以本縣資金搞建設的局限,積極引進外部資金發展經濟;突破過去單純開發內部資源的局限,積極利用境內外各種資源;突破過去單純利用當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積極引進外部人才促進本地發展的格局。全國經濟百強縣(市)山西省河津市是依托煤炭資源發展起來的,但是河津市年產原煤僅僅才300萬噸,而河津市每年消耗的原煤卻高達1200萬噸,其中3/4的煤要靠外采,如果不搞市場化運作,河津市的經濟就沒有了支撐。
縣域經濟要培育市場主體。在縣域內,國有大型企業比較少,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要對中小企業進行改制和培育,形成現代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對廣大農戶,要引導和扶持,加強組織和管理,走向市場,提高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縣域經濟各要素,如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進行改革。解放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部分,加快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縣域經濟強調市場化運作,不是排斥政府運作手段,而是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達到市場化運作與政府行政運作的有機結合,市場化運作以政府行政運作作為補充,行政輔助手段也體現市場化運作的改革思路??h(市)政府要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到公共服務上來。
第九, 縣域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縣域經濟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和變革的決定因素,也是一個縣提高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是縣域經濟創新與發展的持久動力。在引進招商項目、接受產業轉移時,不僅要看項目的總量,還要注重技術進步??h域經濟結構調整也要調整技術結構,做到技術升級。對資源開發型縣域經濟,不能搞粗放式開發,要從開始就注重開發的技術含量。
新型工業化要與城鎮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加速工業化。通過工業化、城鎮化來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新型工業化要搞好工業集中區建設。以工業集中區建設為重點,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的集約化程度。工業集中區是工業企業的搖籃,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載體,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引擎。依托工業集中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各縣市根據各自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能源狀況,走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布局發生了一些歷史性變化。從第一時期的縣域內村村鎮鎮齊開花,到第二時期的縣域內鄉鎮布點,再到現階段的縣域內打造工業集中區,體現了集約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第十,縣域經濟走“生態化”發展道路。
縣域經濟不僅是中心城區經濟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也是區域經濟的生態屏障??h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h域經濟要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為支撐,走生態化道路。
縣域經濟生態化工作要在縣域經濟規劃、項目引進、項目建設、項目生產等環節上進行監督和管理。
縣域經濟生態化建設存在被動性推力,如在一些地區,水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如果再上一些污染項目,情況會變得更糟??h域經濟生態化不僅是縣(市)的事情,也是中心城區的事情,不是一個縣(市)的問題,是整個區域的事情。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好,需要建立縣域經濟生態化促進和補償機制,對為了環境保護而犧牲工業項目的縣(市)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補償。中心城區也可以和周圍縣(市)建立生態協作機制。
總之,發展縣域經濟是歷史性必然選擇,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規律,縣域經濟才能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劉福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