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爭取在1年左右實現貸款風險五級分類,3年基本理順管理體制,5年至10年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產權明晰、經營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業機構。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唐雙寧在22日召開的中國金融改革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唐雙寧說,一年實現五級分類,是指從今年開始在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摸清農村合作金融的風險底數,并以此為基礎制定提足撥備和資本充足率逐步達標的規劃。
三年基本理順體制,是指爭取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理順省聯社同縣聯社、信用社的管理體制。目前農村合作金融管理體制中還存在省級聯社職責定位模糊、職責邊界不清的問題。要按照是否有利于農村合作金融可持續發展、是否有利于防范化解風險、是否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原則,允許各地省級聯社探索符合本地情況的管理模式,用3年左右時間將這個問題基本理順。
唐雙寧說,農村合作金融基礎差,底子薄,歷史欠賬多,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是歷史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可能短時期內全部解決。但也要看到,經過兩年多的改革,已經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在現有改革政策能夠完全兌現的情況下,通過農村合作金融自身的努力和外部條件的進一步支持,用5年至10年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社區銀行型現代金融企業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截至去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投放農村的貸款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元,用于支持農業的貸款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直接到戶的貸款(農戶貸款)比重達到80%。
去年,全國共有7000萬戶農戶獲得了貸款支持,占全國2.2億農戶的31%,占有貸款需求且符合貸款條件農戶數的近60%,受惠農民兩億多。
今年1季度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到23895億元,其中,農業貸款余額達到11668億元,農戶貸款余額達到8998億元。
唐雙寧認為,由于體制、機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資產質量差、財務包袱重、風險補償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發等問題,制約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服務“三農”作用的充分發揮。(記者張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