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中國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有哪些成效?
康艷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國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一是通過開展低碳試點,試點地區在低碳發展目標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經過探索和努力,這些低碳試點城市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普遍高于非試點地區,碳強度下降幅度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碳強度降幅,說明這些試點在產業轉型、能源轉型、提升發展質量效益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而從低碳發展目標的制定方面,這些試點不但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碳強度下降目標,而且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都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標和路線圖,并帶動了大部分第一批的試點也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標,形成了對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創新、生活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與此同時,對其他非試點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非試點省區、城市目前也在積極研究當地的碳排放峰值和實現路徑。可以說,發揮了試點的帶動作用,這對實現中國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是通過開展低碳試點,大幅度提升了各地對低碳發展的認識和能力建設。低碳發展是近年來才引入中國的“新詞”,通過開展低碳試點,各地對低碳發展理念的科學認識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地更加注重綠色低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推進,對轉變傳統的粗放型發展理念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些試點地區關于經濟、社會、能源、碳排放、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分析和路徑研究方面的能力建設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綠色低碳意識也得提升,為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通過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對低碳發展其他工作起到了積極帶動作用。例如,中國近些年開展的7個省市碳交易試點都來自于這42個國家低碳省區低碳城市試點,探索利用碳交易市場機制推動實行綠色低碳發展。
四是通過開展低碳城市試點,涌現出來一批好的做法、好的經驗。各個試點都在探索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產業轉型、能源轉型、技術進步、低碳生活方式引導以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都做了許多工作,各有特色。
記者:您對哪個試點城市的印象最深刻,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
康艷兵:印象比較深刻的試點也很多,且不說北京、上海、深圳等這些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一些不是特別發達的城市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江蘇省鎮江市,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思想認識很到位、很統一,他們致力于走綠色低碳、質量效益更高的發展道路,借助低碳城市試點,讓綠色低碳、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地開花。由于低碳發展涉及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因此鎮江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各個部門開展低碳專項行動,提出了低碳發展各項任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并建立低碳目標責任制。鎮江市開展的“碳峰值、碳評估、碳考核、碳平臺、碳資產管理”等措施對其他城市也發揮了積極示范作用。再如,四川省廣元市,市領導對綠色低碳發展非常重視,2010年就創新性地設立了“廣元市低碳日”,并成立了低碳發展局,設立了低碳發展專項資金,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模式。還有很多低碳試點有許多好的做法,這里我就不一一談了。
記者:談到低碳城市發展,需要用數據來說話,您覺得目前是否有完善的數據統計?
康艷兵:完善數據統計基礎是試點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由于城市低碳發展的數據涉及到整個城市的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品種,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重點領域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品種,同時還涉及到工業過程碳排放以及污水、垃圾等領域產生的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統計核算,環保方面還包括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及排放源分析,并且從發展角度還要統計經濟量、重點產品產量以及服務量,可以說,要得到準確的低碳發展相關數據非常復雜、非常困難、工作量也很大。但是我覺得在當前數據基礎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應該抓大放小,先抓主要問題,這并不影響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方向。當然,為了進一步夯實這些數據基礎,政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近些年,中國在積極推動建立城市的能源監測平臺,也鼓勵支持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同時,國家也委派一些專家,拿出一部分資金去支持地方摸家底、開展能源統計、能源計量、碳排放核算、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重點企業碳盤查等工作。但不同城市數據質量是不一樣的,這既與試點城市的統計基礎有關,也與各城市的人員隊伍能力有關。但是總體來講,試點城市的數據統計工作是走在其他非試點城市前面的,數據質量也更高一些。
記者:在低碳城市發展中,您覺得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康艷兵:在目前的這42個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中,各個城市發展階段不同,對創建試點工作的推動力度不同,人員、技術、資金、數據等基礎能力不同,所以試點進展也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試點城市發展得不錯,有的成效就相對差一些,但這是表面的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一些領導干部對綠色低碳發展的認識還不到位,甚至有人覺得節能、環保、低碳會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其實,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資源供給、環境容量、碳排放空間都是有限的,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城市發展過程中應該樹立“資源上線、環境底線、生態紅線”的理念,在有限的資源環境碳排放空間下去探索尋找更快、更好、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只要不突破“資源上線、環境底線、生態紅線”,哪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得越好,就說明他們的能力越強。
另外,經濟形勢對低碳城市發展也有很大影響。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的壓力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區考慮的是如何保增長,這是對的、可以理解,但是在保增長的同時,轉方式、調結構的力度不能降低,低碳發展的工作力度不能降低,這個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當然,經濟發展放緩對節能減排低碳發展也有好處,增速放緩,很多高耗能企業開工不足,導致能源消費量增速放緩,這樣就造成節能指標、環境指標、碳排放指標超額完成了。但是,發展不足是當前的問題,因為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目標是“發展”,經濟社會不發展了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所以,城市低碳發展,根本問題還是怎樣平衡好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協調統一的,只有二者的關系理順了,城市才能真正走上綠色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