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作用與效果
(一)發揮了扶貧能力建設服務平臺作用。連南縣扶貧孵化中心自2011年1月成立以來,共舉辦駐村扶貧干部培訓班6期1000多人次,縣、鎮、村扶貧干部培訓班6期300多人次,貧困戶代表培訓班5期500多人;先后召開聯席會議12次,研究解決幫扶單位提交問題近50個。組織下鄉扶貧業務咨詢指導110次,為幫扶單位和貧困戶解決工作難題和生產技術難題60多個。上述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兩個提升:一是提升了扶貧干部隊伍的履職專業能力。駐村干部幫扶能力有效提升,扶貧方法、扶貧手段更豐富、更實用,扶貧決策效率更高、更科學,涌現了王清明等一批優秀駐村干部;縣、鎮、村三級扶貧干部的觀念得到轉變,扶貧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協調、指導和配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二是提升了貧困農戶的自我發展和自立創業能力。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脫貧事例和基地示范引導,使貧困群眾逐漸擺脫“等、靠、要”思想和小農經濟意識的束縛,樹立起自力更生意識、商品經濟意識和市場參與觀念,懂得利用特農網、互助資金、小額信貸等信息網絡工具和微型金融資源,營造了自主創業氛圍,涌現了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
(二)促進了“雙到”扶貧的縣抓落實。第一輪“雙到”扶貧期間,由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幫扶單位的全力支持,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再加上縣扶貧孵化中心作用的充分發揮,共引進、整合、投入扶貧資金達 2億多元,促成了1083個扶貧項目在連南縣落地和實施。這些項目包括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扶貧搬遷、社會事業、愛心濟困等。大批扶貧項目的實施,使全縣納入第一輪“雙到”扶貧的38個省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09年平均每村3.15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萬元,增幅297%;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的2500元以下增加到2012年的7000元以上;全縣建成扶貧移民點10個,安置貧困群眾2186戶8746人,完成住房改造4218戶;解決了17800名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新修、硬化貧困村公路230多公里;新發展蠶桑面積1.53萬畝,油茶面積4萬多畝,以有機稻、稻田魚、石頭豬、本地雞為主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種養項目不斷發展,形成“貧困村搞產業、貧困戶創家業、扶貧干部干事業”的良好局面。
(三)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扶貧氛圍。連南縣扶貧孵化中心是全縣扶貧宣傳的一個重要陣地,它有效地宣傳和展示了連南扶貧歷程、經驗和成果,擴大了“雙到”扶貧的社會影響,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扶貧氛圍。孵化中心成立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南方日報、中國經濟周刊、《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雜志社等媒體先后前來采訪報道,使外界對連南縣扶貧工作情況和特色扶貧模式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也拓寬了外界扶貧資源投入連南的渠道。如恒大集團通過各方報道,了解到連南縣扶貧特別是移民搬遷的情況后,給予了資金援助,資助連南縣高寒山區貧困群眾的扶貧搬遷項目。
(四)提供了“雙到”扶貧機制創新的交流窗口。孵化中心成立以來,舉辦了“雙到”扶貧連南實踐與探討等省內扶貧經驗交流會2期300多人次;與河北、廣西、湖南、內蒙古、山西等省(區)扶貧部門開展扶貧經驗交流1000多人次;全國地市州扶貧辦主任培訓班200多名代表到孵化中心現場考察參觀;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廣東、江蘇、內蒙古等省(區)內外領導,先后到連南縣扶貧孵化中心考察、調研和指導;香港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活動團等到連南視察扶貧開發工作;連南扶貧孵化中心及扶貧模式已成為展示廣東“雙到”扶貧的一個窗口和縮影,并在全國有關地方發揮放大效應。(國務院扶貧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