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顯示:如果完全按照國際經驗,21世紀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4%。對此,陳劍表示“這4%根本沒有什么意義”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韓冰
“如果完全按照歷史經驗來估算,中國21世紀末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4%;如果考慮到人口的因素,中國人口13億~14億,發達國家人口10億,中國的概率可能更小。”
1月30日,在“世界現代化400年暨《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專家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說。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世界現代化概覽》(下稱《報告》)是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年度系列報告的第十本,分析了世界現代化的基本事實和未來前景,并探討中國現代化的事實和前景。
報告中稱,根據過去300年的歷史經驗,21世紀發達國家大約為20個,發展中國家有100多個;發達國家有可能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升級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包括3組國家,它們分別是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國家。21世紀發展中國家仍然有成功機會,它們將爭奪5張升級發達國家的門票。
4%的“晉級概率”在座談會上引起爭議。“對未來的預測,把握不好,得出的結果就很滑稽。”與會的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劍對本刊記者說,“這4%根本沒有什么意義。”
《報告》勾畫了一幅世界現代化的“數字化全景掃描”,而在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看來,《報告》的方法和結論還有待商榷。
預計204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如果按1990~2005年的年均增長率估算,中國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有可能提前10年左右實現。”何傳啟對本刊記者說。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何傳啟說,如果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中國現代化水平大體如下:
其一,經濟現代化: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關鍵經濟指標的排名進入世界前40名。
其二,社會現代化: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達到80%左右。
其三,政治現代化:建成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政治文明,國際競爭力的排名進入世界前10名。
其四,文化現代化:文化生活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的排名進入世界前20名。
其五,人的現代化:大學普及率超過80%,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人類發展指數排名進入世界前20名。
其六,生態現代化: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人居環境質量基本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
《報告》認為,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至今,世界現代化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是以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為典型特征的經典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是以知識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為典型特征的新型現代化。
根據《報告》的研究結果,2006年世界上有29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有90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有12個國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有數百個少數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在21世紀,預計有100多個國家將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有80多個國家將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發達國家將完成第二次現代化。
2006年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中的初等發達水平,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成熟期,第一次現代化已完成4/5,第二次現代化水平約為發達國家的2/5。2006年,中國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在全世界131個國家中排名第七十位。
中國內地現代化發展不平衡。北京已經達到第二次現代化的起步期,上海和天津已經處于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期,浙江等7個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的成熟期,湖北等21個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期。
2006年中國部分地區的部分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歐洲比較發達國家的水平。北京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城市化水平和大學普及率已經達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平,綜合現代化指數、平均預期壽命和成人識字率接近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平。
中國“新人類發展指數”排名63
《報告》提出了“新人類發展指數”,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類發展的五個方面的平均成就:健康長壽(預期壽命)、知識普及(大學普及率)、信息共享(互聯網普及率)、環境優美(生活廢水處理率)和富裕生活(人均購買力)。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0年推出人類發展指數,用以衡量一個國家在人類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包括健康長壽(預期壽命)、知識(成人識字率、綜合入學率)和體面的生活水平(人均GDP)。
“人類發展指數比較適合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的個人現代化,反映的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人類發展水平,現在面臨著內部和外部的兩種挑戰。”何傳啟說,“內部挑戰是,人類發展水平提高了,這個評價標準部分已經被超過,例如,成人識字率,已經有70個國家飽和,小學入學率72個國家飽和。來自外部的挑戰是,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發展,互聯網普及、環境保護、大學普及等指標沒有被考慮進去。而新人類發展指數能夠適應第二次現代化和知識經濟的世界潮流和時代需要。”
根據“新人類發展指數”,2007年新人類發展指數的世界前10名國家是:挪威、芬蘭、荷蘭、丹麥、瑞典、美國、韓國、瑞士、英國和新西蘭。中國內地地區的新人類發展指數的前10名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和河北。
2007年中國“新人類發展指數”排世界第六十三位。1980年中國“新人類發展指數”排世界第九十一位。在過去27年里,中國的世界排名上升了28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