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雜志2010年7月號
●一些自然或者人為的事件有可能突然發生,徹底改變我們這個社會。
●這些事件中有許多將不會如公眾期待的那樣“順利”發展。
科學研究不僅扭轉了我們對宇宙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地位的認識,還幫助我們理解并處理一些超出我們控制的變化。相對論、自然選擇、微生物理論、日心說(heliocentrism)以及對自然現象的其他解釋,已經重塑了人類的智力與文化;互聯網、形式邏輯(formal logic)、農業以及車輪等多種多樣的發明,也會起到同樣的效果。
對人類而言,未來有哪些令人矚目的事件將會發生呢?我們挑選出12個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并評估了它們在2050年前發生的可能性。其中一些無疑會讓我們恐慌,比如導致物種大滅絕的小行星撞擊、發動戰爭的智能機器,還有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s monster)。然而經驗表明,許多事件的發展往往和人們事先的設想不同。實際上,對同一件事,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平淡或失望,而另一些人則可能覺得新鮮或振奮。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們都具備足夠的“殺傷”力,可以永久改變我們對于自身的認識,并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
1.克隆人
有可能
克隆人
克隆人的過程困難重重,但它的誕生似乎已是必然。
撰文 蔡宙(Charles Q. Choi)
翻譯 致樺
從1996年多利羊誕生之日起,克隆人的誕生似乎就已經不可避免了。但迄今為止,除了信奉UFO的邪教組織支持的一家公司曾號稱實現了克隆人,還沒有社會認可的人類克隆記錄——當然,自然誕生的同卵雙胞胎除外。盡管其他哺乳動物的克隆研究已經捷報頻傳,但事實證明,克隆技術應用于人類時,要困難得多。
科學家用體細胞的細胞核取代卵子中的細胞核,就能克隆出一個細胞。目前他們已經能夠克隆出人類胚胎,但這些胚胎最多只能順利發育成所謂的“桑椹胚”(morulas),也就是一個由細胞組成的實心球。還沒有克隆人類胚胎能夠活過這一早期階段——這是因為轉移細胞核的行為可能會破壞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正確排列的能力。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的羅伯特·蘭扎(Robert Lanza)說:“無論什么時候,想克隆一個新物種,總要經歷一個學習過程。對克隆人類而言,得到足夠多的高質量卵子用于試驗是一個大難題。”蘭扎曾在 2001年首次成功克隆人類胚胎,因此大出風頭。克隆的某些步驟格外棘手,需要反復嘗試才能掌握——包括確定能讓細胞恰當重編程的最佳時機及化學品混合配方。
就算有了實踐經驗,克隆出的動物中仍有大約 25%存在明顯生理缺陷。蘭扎指出,重編程、細胞培養及胚胎處理過程中的“差之毫厘”,都會導致發育結果“謬以千里”。他認為,克隆人類的嘗試風險極高,這就“如同讓嬰兒乘坐有一半爆炸幾率的火箭發射升空”。
即便技術上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倫理問題也依舊無法回避:在某人不知情或違背他意志的情況下,能否對他進行克隆?而在另一方面,克隆體的人生可能會更加完美,因為他可以“吸取”母體的經驗教訓,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分子技術專家喬治·M·丘奇(George M. Church)說:“如果我到 25歲才發覺自己有一雙音樂家的耳朵,卻沒有接受過任何音樂訓練,我就可以告訴自己的克隆體,5歲時就開始學習音樂。”
有可能被克隆的人類或許也并不僅限于智人(Homo sapiens)。科學家可能很快就會完成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全部序列的測序工作。丘奇表示,盡管在化石形成過程中 DNA會受損,但一塊完好的化石仍能提供足夠多的分子,用以獲取一個可克隆的基因組。考慮到子宮環境與妊娠期等因素可能不匹配,與常規克隆相比,讓已滅絕物種的克隆體在現代物種體內孕育是更大的挑戰。迄今為止,僅有的一次嘗試是克隆一種西班牙野山羊(bucardo,于2000年滅絕),但克隆體在出生后不久就因肺部缺陷死亡了。
在美國,并非所有的州都禁止人類的生殖性克隆。聯合國對此頒布了一項無約束性禁令。蘭扎推測,如果克隆人真的誕生了,它也將“出現在世界上管制措施比較薄弱的地區——很可能是由某個富有且古怪的人完成的”。一旦克隆人成為現實,我們是在恐懼中畏首畏尾,還是像對待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那樣逐漸接受呢?可以肯定的是,對創造生命新方式的開發將促使我們思考,掌握了威力如此巨大的科學力量后,隨之而來的責任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