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商被稱為“苦干一族”,崇尚求真務實。
山東經濟被商界譽為“群象經濟”如:海爾、海信、雙星、張裕等大企業歷久不衰。
魯商把山東人的豪爽、講義氣和孔孟之道融為一起,在經商理念中“儒家”的色彩極濃,以“誠信”、“義德”為本。
魯商的團隊協作精神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們喜歡“大兵團作戰”遠征世界,屢創商業奇跡。魯商是名副其實的實力派。
形成于山東大地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更是齊魯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 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東人的性格。山東人的商業觀念、商業心理甚至商業風格無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以義為先,以義致利。義利關系是儒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孔子把"義"看作人立身做事的根本,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他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孟子繼承孔子的義利思想,也主張"以義制利,以義勝利。"儒家義利觀長期教化結果是使山東人格外具有道德感,這在商務活動中充分體現出來。舊中國最大的絲綢經營聯合企業---瑞蚨祥就頗具代表性。"瑞蚨祥"為儒家亞圣孟子的后……
"瑞蚨祥"為儒家亞圣孟子的后裔所創,到近代孟洛川創業創業之初就確立了"以德為本,以義為先,以義致利"的經營思想。瑞蚨祥的歷代的當家人無不體現了"以德為本"這一思想,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企業,一個生意人,固然是要求利的,但必須把求利的行為首先放到社會、為大眾服務的價值取向上,這才是企業和生意人真正永恒的"價值觀"。倘若違背商業道德、利欲熏心,坑害百姓,做出與社會、與大眾不利的惡行來終究是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作為報應的。因此,他們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個舉措,首先考慮的是怎么有利于百姓,如何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這比我們當今某些商家空喊"保護消費者利益"、"顧客是上帝"等動聽的口號是在得多。瑞蚨祥正是一貫恪守傳統的商業道德,經過幾代的努力,才在百姓的心中樹起豐碑,才不至于在封建買辦、外國資本的雙重壓迫下衰落沉淪。
當代山東商人傳承了前輩"以德為本"的傳統。
苦干
19世紀中葉曾7次來華考察的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說,就吃苦而言,沒有比山東人更優秀的鐵路工、礦工了,作為單個人來說,歐洲人也不會超出其上。的確,山東人是中國人中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他們什么苦都能吃得了,真可謂"吃苦一族",闖關東,是山東人吃苦耐勞精神的體現,他們是所有到東北拓荒的人中最能吃苦的。有文獻記載:"山東人實為開發東北之主力軍,為東北勞力供給之源泉。荒野之為田園,大半為彼輩之功。其移入東北為時既久,而數量又始終超出其他各省人士。登、萊、青與遼東一衣帶水,交通至便,彼土之人,于受生計壓迫之余,挾其忍苦耐勞之精神,于東北新天地中大顯身手,于是東北沃壤悉置于魯人耒鋤之下。"至于在近代東北工業、交通運輸業中從事艱苦創業的勞動,當然更是非能吃苦耐勞的山東人莫屬了。
山東人這種吃苦精神,既有自然環境磨煉和先天遺傳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誨和榜樣的力量。歷史上,齊魯大地曾出現過好多以吃苦為樂而著稱的名人,孟子曾經說過:"天強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這種"苦其心志"精神的感應下,山東人普遍具有一種"苦行主義",以苦為本,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成為民眾內心的真實體驗。
考察山東企業家奮斗史,你會看到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特征:吃苦為上。從全國十佳農民企業家、牟平寧海鎮新牟村支書常宗琳,到濟南輕騎摩托車總廠廠長張家嶺;從海爾集團到濰坊華光計算機公司;從濟南鋼鐵總廠到臨沂市華盛企業集團等負責人,他們都是勤勤懇懇,刻苦工作,這已成為山東企業家的作風品格。
海爾集團
吃苦耐勞的精神,造就了山東人務實肯干的民風。山東人不圖虛名,而注重實效。他們想問題,辦事情,一般都尊重既定事實和客觀條件;一旦認準了目標,就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奮斗,去追求;干什么事情,務必達到一個看得見摸的著的真實結果,這便是山東人的求實風格。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山東人的苦干、實力。山東沒有中央給的特殊政策和優惠條件,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務實肯干的作風。憑著苦干、實干,山東一躍而成為中國經濟大省。有人說,在中國經濟舞臺上,山東是實力派。實力來源于山東人吃苦耐勞的實干。
近官
德國人利希霍芬曾不客氣地說:山東人就其精神來說,能成為好官吏,學問也精湛,不太適合于商業。這一斷言雖不客氣,卻也比較準確。
遍考山東歷史名人,大商人、大銀行家、大實業家,向來與山東人無緣。山東不出大商人,并非是由于山東人天生不善于經營,而是儒家文化長期禁錮所造成的。山東是儒學的故鄉,孔子歷來主張對商人進行嚴厲打擊。孔子教誨人們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在他看來,好賈趨利才是小人,小人不能成大器。這種重農抑商的理論,不僅符合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求穩怕變的心理,也符合專制君主安邦定國的要求。因此,漢代以后,儒家被獨尊,商業受到極大抑制,尤其在儒學故鄉,商業更是深受鄙視。"無商不奸,無商不詐"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公理,商人不是好人的觀念在齊魯人的靈魂中游蕩。也難怪,一部《水滸》從頭至尾在褒揚"重義忘利"這一思想。梁山一百單八將,竟無一買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