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博鰲4月11日電(記者董偉)金融危機之下,美國人放開膽子花錢的日子結束。世界將目光轉向亞洲,尤其是中國。然而,人們頗為失望地看到,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忙的還是生產、投資,無法接過消費的大旗,也無法為世界生產力提供受納之地。于是,全球經濟如何再平衡成為新的懸念。“中國人為什么不消費”,也成為研究領域的熱門。
之前,不少論者指出,東亞地區受文化影響,崇尚節儉,以奢為恥,這妨礙了人們打開錢袋子;也有人認為,中國社保體制不完善,人們有后顧之憂,自然靠自己儲蓄防意外發生。在本屆博鰲論壇上,多位重量級研究人員則先后提到:中國人消費不足乃囊中羞澀之故。“國人不敢花錢,首先因為沒錢。”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如是說。
過去十年來,中國一直努力提高居民消費,各種刺激手段頻頻使出來。然而,中國消費在總體GDP中的比例仍然年復一年地下降。當前中國的居民消費與GDP之比為36%,這一比重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近15%。與此相應,中國的總儲蓄率從 1996年的36%上升到2007年的51%。
表面看來,人們的儲蓄傾向占了上風。然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總儲蓄率上升主要是因為政府和企業的貢獻所致。11年中,居民的儲蓄從19%提高到22%,僅僅提高了3個百分點,且仍低于同期印度的24%;而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從17%提高到29%,提高了12個百分點,對總儲蓄率增長的貢獻高達80%。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說,消費的下降,是因為新興中產階層受到政策環境的擠壓。房地產價格、汽車價格和收入稅率居高不下。中國的政策而不是中國消費者或家庭的特質,導致了對出口的過度依賴和消費萎縮。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說得更直接: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但老百姓感受到的財富效應打了很大的折扣。因為土地的升值,資產的升值,還有國有企業的利潤由政府掌握,老百姓很難分享。
2009年的收入格局即證明了陳志武的說法。2009年的中國財政繼續了近十年來的趨勢,財政收入的增長率不僅超過經濟增長,而且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全年預算內財政收入68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超過GDP3個百分點,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8.8%,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增長了8.2%,分別比財政收入增長低2.9和3.5百分點。
怎么辦?夏斌出的招兒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減稅以及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金融創新搞活消費信貸,積極培育擴大居民消費能力的資本性收入來源。“眼前,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巨大投資中,應該充分做到讓利于民。只要是有盈利、能賺錢、政府規劃必須要搞的項目包括大型項目,應通過各種金融創新,可設各種金融產品,鼓勵民間資金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盡可能減少地方政府發債。”
除了這些常規思路外,他還提出,解決中國居民消費問題,要算大賬,不僅要算財政部的收入賬,更要算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收入賬,可以通過制度改革,以釋放更大的消費能量。2008年,國有企業凈資產高達170萬億,平均每個國民1.29萬億,且都是優質資產。從2007年起,國家僅開始在央企實行少量比例的資本分紅制度。“應進一步要求,對地方國企、金融企業中國有股份也要一視同仁,制定相關制度,實行資本分紅;修訂有關規定,實行動態調整分紅比例。分紅資金統一納入財政各級預算,專項補貼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或全體居民的消費水平。”
無獨有偶。博鰲論壇上,陳志武也建議,把國有資產的股權設立國民權利基金,把股份均分到13億的中國公民手里,大家以后每年可以收到國民權利基金的分紅,家里可以花的錢因此而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