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
經濟衰退與減排乏力恐成惡性循環
盡管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國家一再強調,第二承諾期的界定是德班會議的優先任務,中國還代表基礎四國發言呼吁發達國家締約方帶頭履行減排承諾,但現場的氣氛一直十分凝重。就在會議召開的第二天,有消息稱加拿大打算在德班大會后于12月23日宣布正式退出《議定書》,而加拿大與會代表對此不置可否。
日本環境大臣明確表示,拒絕旨在延長《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早就退出《議定書》的美國甚至以不屑的態度說:“《議定書》不在美國的談判桌上,不會就此與各方磋商。”同時,有消息稱美國反對設立“綠色氣候基金”。
面對如此難以彌合的分歧,一向積極推動《議定書》的歐盟也顯得“十分曖昧”。截至發稿前,歐盟雖然原則上同意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對于繼續推動大幅減排、向落后國家提供環保援助面有難色。
國家間博弈的背后往往是利益的爭奪。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分析認為,發達國家不支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主要涉及經濟利益,第一期承諾主要由發達國家承擔減排重任,但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的也是歐美發達國家首當其沖,在經濟尚未復蘇的情況下討論第二期承諾,發達國家顯然不愿承擔以往的減排重任。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則指出,資金問題是德班會議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希望,從2013年到2020年,要保證綠色氣候基金來源逐年大幅度增加,直至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但現實是,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歐洲陷入債務危機,日本地震海嘯核事故剛過,發達國家履行減排、資金和技術轉讓義務的政治意愿不斷弱化。加之美國面臨大選,歐洲債務纏身,不少國家政府面對國內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的挑戰,工作層面的談判將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專家們認為,美歐面臨的危機使這些國家難以在近期的國際談判和國內減排問題上有大的作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承諾也難以兌現。一些發達國家在率先垂范、大幅減排方面做得不好,第一承諾期減排5.2%的目標還沒達到,這也會影響發展中國家減排的信心。而人類減排意欲的降低勢必會令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蒙上陰影,兩者甚至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