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提交的有關“醫改報告”,今天下午將首次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進行分組審議。消息人士透露,“醫改報告”中“補需方”(即補貼患者)的原則已經較為確定。
審議“醫改報告”在本次常委會會議的議程中,編號為“十七”,與個稅修正案草案、社保法草案等重要法律一樣,均為提交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
據悉,醫改方案一旦在全國人大形成共識,就會進入具體的執行階段,然后再根據實踐情況將其中成熟的部分形成法律法規,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現有的規章制度也將根據“醫改”的精神進行修改。
就普通百姓最為關注的三大焦點議題,記者昨天采訪了衛生部首席法律顧問、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卓小勤和中國社科院生命倫理專家邱仁宗教授。
政府、市場誰唱主角?
在最初征集的九套方案中,就出現了“政府主導”、“市場主導”兩套思路。前者主張政府投錢給公立醫院,維護其公益性,政府免費或部分免費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后者則主張政府減少對醫療服務提供領域的直接干預,向各種資本開放醫療服務市場,政府作為醫療籌資的主體,向醫療機構購買醫療服務。
據了解,在最終遞交國務院的融合方案中,“補需方”已成為較為確定的方向。而據《財經》雜志報道,明確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屬性、放寬醫療領域準入等已經形成共識。
“現行醫療體制中,百分之六七十的費用由患者來承擔,這是不合理的。目前的財政收入已較為充足,應該拿出錢來解決醫療問題。”邱仁宗表示。
營利、非營利如何界定?
“現在,營利性的民營醫院發育不健康,一些本不應營利的公立醫院卻掛羊頭賣狗肉。”卓小勤認為,醫療機構的改革是醫改的當務之急,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劃清營利性、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界限。
他說,我國醫療機構的層次卻并不明晰,由于缺乏慈善醫院等層次,部分弱勢群體看不起病,而民營醫院的發展也較為遲緩。他認為,建立全科醫師制度、強化社區醫療應是改革的方向之一。
分地區、分人群實施是否可行?
全國性的醫改方案尚未推出,一些城市已試行了地方性法規,尤以宿遷和珠海最具標本意義。那么,是否有必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情況,分別制定相應的醫改政策呢?
卓小勤表示,我國地區差異較為顯著,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特別對不發達地區,政府的補貼也應更大一些。邱仁宗則認為,醫改方案應該做到全國統一,這樣才能體現每個國民在權利上的平等。新聞晨報 特派記者周凱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