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云南會澤精準扶貧“一大戰略、六大工程”
1.背景
會澤地處滇東北烏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縣交界處,會下轄23個鄉(鎮、街道)、376個村委會(社區)、102.7萬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縣,農業人口89.2萬人,占總人口的86.85%。會澤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扶持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尚有貧困人口38.5萬人,占總人口的37.5%,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占95.7%。
2.做法
(1)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出3個“1/3”目標,即勞動力中1/3從事農業,1/3縣內轉移從事二三產業,另外1/3跨出縣門務工經商。對此,我們切實加大勞務輸出力度,轉移輸出30余萬人到縣外務工經商,年創收入達60億元以上;通過教育扶貧,讓更多特別是年輕一代走出去,使他們依靠知識和能力,真正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出路,徹底“挖掉窮根”。
(2)實施基礎設施改善工程。 “十二五”以來,一方面著力打通“主動脈”,另一方面,不斷疏通“毛細血管”,硬化通行政村公路728公里,修通自然村道路295公里,硬化村內道路45.34萬平方米,全縣交通條件不斷改善。二是大干農田水利建設。建成一批骨干水源點工程,新增蓄水1260萬立方米,有效解決了47.69萬農業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16.92萬畝,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0.9萬畝。三是大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農網改造33586戶,架設10千伏線路651.94千米,安裝變壓器672臺,實現了戶戶通電的目標。四是大干安居房建設。累計新建安居房3.5萬戶350萬平方米,農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3)實施產業富民工程。一是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先后對鉛鋅、建材、能源等傳統工業進行轉型升級改造,馳宏16萬噸鉛鋅冶煉項目順利投產。同時,積極加快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堅持鞏固壯大馬鈴薯、蔬菜、水產等傳統產業。二是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生物、清潔能源和文化旅游產業,風電水電和綠色食品加工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高原特色農業優勢日趨凸顯,核桃、瑪卡、軟籽石榴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榮獲“中國核桃之鄉”、“中國辣椒之鄉”稱號,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鱘魚養殖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畜產品生產基地、特色經果林種植基地。
(4)實施素質提升工程。治貧要先治愚。會澤的貧困,本質上是人的素質和生存競爭能力上的貧困。“十二五”以來,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16.8億元,新建中小學10所,維修改造354所,新增校舍面積39.99萬平方米,排除危房14.14萬平方米 ,“農村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生23.3萬人。二是通過狠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夯實自我發展根基。近年來累計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1.2萬人次,開展貧困農民實用技術培訓20萬人次,實施“雨露計劃”2500人。
(5)實施生態保護及美麗家園建設工程。保護好生態,是貧困地區永續發展的本錢。一狠抓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重點對者海工業片區重金屬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關閉企業30余家,對建材、鉛鋅等行業堅決關閉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二狠抓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一方面大力推廣運用太陽能、沼氣池、節能灶等新型能源,另一方面不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成干熱河谷區、石漠化荒漠化區造林綠化12.89萬畝,種植核桃10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4.5%。三是大力開展美麗家園建設。
(6)實施城鎮化帶動工程。結合整鄉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等工程的實施,通過“山上問題山下解決,農村問題城鎮解決,分散問題集中解決”方式,不斷探索高寒貧困山區的城鎮化路子和城鄉統籌良方。待補鎮按照“規劃牽引(建設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示范鎮)、雙輪驅動(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同時驅動)、三方共建(財政資金、市場融資、群眾籌資)、四環聯動(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經營→人口向小集鎮集中)、五基并舉(基礎設施改善、基礎產業培育、基本素質提升、基本保障構建、基本隊伍建設)”的思路,帶來了基礎設施、特色產業、農民素質、城鄉面貌、干群關系的重大變化。
(7)實施保障體系構建工程。保障體系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關鍵支撐。全面統籌推進文化、衛生、養老等民生事業,目前,農村養老保障率達98%,新農合參合率達98%。二是按照“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要求,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扶貧開發組織保障。
3.經驗
一是合力攻堅,干部群眾大發動。按照政府主導、部門主幫、群眾主體、社會主動、全民參與、合力攻堅的思路,有力促進了會澤扶貧開發工作的縱深推進。二是立足實際,扶貧機制大創新。建立健全了項目規劃、一事一議、項目督查、激勵約束、項目監理、資金監管等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三是整合資源,扶貧資金大投入,最大限度聚集扶貧要素,集中投入使用,提高扶貧資金的綜合效益。四夯實基礎,培育特色大產業。按照長中短相結合的思路,加大產業培育力度,長遠重點發展以核桃為主的干果產業,中期重點發展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近期重點發展以馬鈴薯為主的種植業和勞務產業,初步形成以馬鈴薯、生豬、經濟林果、蔬菜等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五是強化培訓,群眾素質大提升。以就業培訓中心,網絡遠程教育、“兩校進村”等為載體,創新培訓方式,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六是改善民生,社會保障大強化。通過開展教育扶貧,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加大貧困家庭子女就學補助救助力度,有效防止因就學導致新的貧困出現;開展衛生扶貧,加強鄉村衛生院(室)建設,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實施大病醫療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動態管理、分類施保、應保盡保,解決了困難群眾“生活難”問題。
(作者:張琦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