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海市政府網站發布消息說,教育部所屬各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教授評級定崗工作,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首次進行教授評級。
旨在體現收入差異性
記者了解到,今后高校教授將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正副之分。高校教師不論是正、副教授還是講師、助教,都將有不同的等級,總的級別達到13級。
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原先高校的教授只要職稱一樣,就享受完全一樣的待遇,而且教授的各類職稱基本上都是終身制的。同樣職稱的教授即使在教學和科研方面貢獻不一樣,也沒有辦法在收入等方面體現差距。
而根據教育部和人事部聯合發布的相關新規定,教授不僅要按照成就評定不同的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學校還可以在教師崗位中嘗試設置教學為主型崗位、教學科研型崗位和科研為主型崗位,這樣既能夠體現同等職稱條件下教授的不同貢獻程度,也能夠體現教授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不同貢獻。
教育部門表示,這一做法,旨在避免“過去那種教授評價標準完全由科研成果來決定,教學型的教授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能得到適當回報的局面”。
文科幾乎沒有一級教授
根據規定,高校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必須分別納入相應崗位設置管理。高等學校專業技術崗位一般不低于崗位總量的70%,其中,教師崗位一般不低于崗位總量的55%,管理崗位一般不超過崗位總量的20%。
據記者了解,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按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準,而文科基本上沒有一級教授。
各高校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之間的結構比例全國總體控制目標是:二級、三級、四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1∶3∶6;五級、六級、七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2∶4∶4,八級、九級、十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3∶4∶3,十一級、十二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5∶5。(辛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