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gqee6"><input id="gqee6"></input></button>
  • <rt id="gqee6"><tr id="gqee6"></tr></rt>
    •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1 年 10 月 1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二○○一年十月·北京

          目錄

          一、扶貧開發的歷程與成就

          二、扶貧開發的政策保障

          三、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與途徑

          四、特殊貧困群體的扶貧開發

          五、二十一世紀初的農村扶貧開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由于諸多原因,貧困一直困擾著中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政府在致力于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主要目標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極大地緩解了貧困現象。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2.5億人減少到3000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中國政府確定的到二十世紀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

          這里就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有關情況作一介紹。

          一、扶貧開發的歷程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生產、消除貧困的工作。但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扶貧,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提出并大規模實施的。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的扶貧開發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中國政府確定的貧困標準統計,貧困人口為2.5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0.7%。導致這一時期大面積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農業經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造成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因此,制度的變革就成為緩解貧困的主要途徑。

          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即以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體經營制度。這種土地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從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與此同時,在農村進行的農產品價格逐步放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等多項改革,也為解決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打開了出路。這些改革,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并通過農產品價格的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轉化以及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三個方面的渠道,將利益傳遞到貧困人口,使貧困農民得以脫貧致富,農村貧困現象大幅度緩解。

          據統計,從1978年到1985年,農村人均糧食產量增長14%,棉花增長73.9%,油料增長176.4%,肉類增長87.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6倍;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25億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貧困人口平均每年減少1786萬人。

          第二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1993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憑借自身的發展優勢,經濟得到快速增長,但少數地區由于經濟、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約,發展相對滯后。貧困地區與其他地區,特別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擴大。中國農村發展不平衡問題凸現出來,低收入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經濟收入不能維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中國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并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進行徹底改革,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自此,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和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中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農村貧困人口由1.25億人減少到800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640萬人,年均遞減6.2%;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4.8%下降到8.7%。

          第三階段: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國家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特征也隨之發生較大變化,貧困人口分布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征。這主要表現在貧困發生率向中西部傾斜,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區(缺土)、西北黃土高原區(嚴重缺水)、秦巴貧困山區(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狀況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以及青藏高寒區(積溫嚴重不足)等幾類地區。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和社會發育落后等。

          以1994年3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中國的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階段。《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明確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七年左右的時間,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明確對象、明確措施和明確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

          在1997年至1999年這三年中,中國每年有80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年度數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經過20多年不懈的艱苦奮斗,中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決了兩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左右。其中,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貧困人口從1994年的5858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1710萬人。這些人主要是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特困人口、少數社會保障對象以及部分殘疾人。

          ——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間,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修建基本農田9915萬畝,解決了7725萬多人和8398萬多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00年底,貧困地區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

          ——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執行期間,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4%,年均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99.3%,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長12.9%;糧食產量增長12.3%,年均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長12.8%。

          ——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兩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績顯著,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有318個實現了“兩基”目標。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大多數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設,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緩解。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95%的行政村能夠收聽收看到廣播電視節目,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解決了一些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沂蒙山區、井岡山區、大別山區、閩西南地區等革命老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歷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地區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為緩解。

          二、扶貧開發的政策保障

          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貧困地區的主要特征。基于對本國國情的把握,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際情況的認識,中國政府制定了符合國情的扶貧開發政策,把扶貧開發的基本目標和中心任務放在主要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上,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量力而行,確保重點,分階段推進。

          制定符合國情的貧困標準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不發達,農村尤其不發達。就中國的貧困地區而言,這種不發達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薄弱。貧困地區較為集中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鐵路、公路和民航設施所占比重卻相對偏低。二是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低。與經濟落后成為對比的是,貧困地區往往又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辦學條件差,教育設施落后,適齡兒童失學和輟學率較高,青壯年文盲比例較大。衛生保健水平也很低。三是農業生產條件差,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嚴重不足。1986年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人均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1993年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人均財政收入僅為60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0%左右。

          上述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定了中國扶貧工作要有一個比較現實的貧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的標準最初是1986年由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在對6.7萬戶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調查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即1985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06元的標準。到1990年這一標準相當于300元,2000年為625元。

          中國的貧困標準是一個能夠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費用標準,可以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是客觀的,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

          確定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為了集中使用扶貧資金,有效地扶持貧困人口,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標準,確定了一批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中國政府于1986年第一次確定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標準:以縣為單位,1985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50元的縣。此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對貧困縣的標準也及時作出調整。1994年,中國政府重新調整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標準。具體標準是:以縣為單位,凡是199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400元的縣全部納入國家重點貧困縣扶持范圍;凡是1992年人均純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一律退出國家扶持范圍(根據當時的典型測算,凡是超過700元的縣,90%以上的貧困人口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依據這個標準,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共有592個,分布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涵蓋了全國72%以上的農村貧困人口。此后,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貧開發政策措施,主要是圍繞解決國家重點扶持縣貧困群眾溫飽而制定的。

          通過對貧困縣的集中有效扶持,帶動了全國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在扶貧資金方面,國家明確要求,中央的各項扶貧資金都用于這些貧困縣。1996年中央政府又進一步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資金比例(30%至50%),以保證地方配套的扶貧資金用在國家重點貧困縣。

          扶貧重點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傾斜

          向中西部地區重點傾斜是中國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十分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率先發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對落后。與此相關,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絕大多數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區。這些地區是中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結構最復雜的地區。在1994年中國政府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中西部地區占82%。

          從1994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調整國家扶貧資金投放的地區結構:把用于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省的中央扶貧信貸資金調整出來,集中用于中西部貧困狀況嚴重的省、自治區;中央新增的財政扶貧資金只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同時,國家從全局著眼,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推動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橫向聯合和對口扶貧協作。

          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近年來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在西部地區優先安排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資源開發等建設項目,并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推動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

          近20年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中國政府安排的專項扶貧投入不斷增加。2000年中央各項扶貧專項資金達到了248億元,與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中國政府安排的扶貧專項資金累計達到了1680多億元,其中財政資金800多億元(含以工代賑資金390多億元),信貸扶貧資金880億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為30%至50%),地方政府扶貧投入的力度也相應加大。

          中國政府專項扶貧資金主要包括兩大類:財政扶貧資金和信貸扶貧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又包括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新增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等。1997年,國務院為了加強對各類扶貧資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了統一的《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對各類扶貧資金的扶持對象、條件等作了明確規定,強調各類扶貧資金要根據扶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不同渠道的扶貧資金的投入重點是: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建設基本農田、興修小型水利工程、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修建鄉村道路、科技培訓和推廣農業實用技術等;扶貧信貸資金主要用于增加貧困戶當年收入的種養業項目。同時,各級扶貧工作專門機構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檢查、監督。審計部門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嚴格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查處。這些措施,對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如期實現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發揮了關鍵作用。

          制定支持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的優惠政策

          中國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包括幫助貧困戶解決溫飽和支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兩個方面。

          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的優惠政策有:對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戶,免除糧食定購任務;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扶貧貸款的使用期限,放寬抵押和擔保條件;按照農業稅條例的有關規定,減免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

          支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優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二級轉移支付制度,為貧困地區提供財力支持。對貧困縣新辦企業和發達地區到貧困地區興辦的企業,在三年內免征所得稅;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適當提高庫區建設基金和庫區維護基金標準,專項用于解決水庫移民的溫飽問題。

          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

          為使扶貧開發工作得到有效開展,中國政府于1986年6月成立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組織、領導、協調、監督、檢查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市)、縣級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本地的扶貧開發工作。

          中國的扶貧開發實行分級負責、以省為主的行政領導扶貧工作責任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是貧困面積較大的省、自治區,都把扶貧開發列入重要議程,根據國家扶貧開發計劃制定本地區的具體實施計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負責人親自抓扶貧工作,并負總責。中央的各項扶貧資金在每年年初一次下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扶貧資金、權力、任務、責任“四個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所有到省的扶貧資金一律由省級人民政府統一安排使用,并由各有關部門規劃和實施項目。

          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在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在動員和組織群眾參加改變自身命運的扶貧開發中作用重大。中國政府在扶貧開發中強調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以此提高農戶的自我組織程度,引導農戶積極參與扶貧開發。近年來,中國政府在農村大力推行村委會直接選舉制度,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真正將群眾擁護、有能力帶領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人選舉為村干部。同時,嚴格實行村務公開,村級財務的各項收支、扶貧資金的發放使用、承包合同的簽訂和變更等各項事務,都要向村民公開,接受村民的檢查和監督。

          三、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與途徑

          在扶貧開發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走開發式扶貧的道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

          開發式扶貧是對過去傳統的分散救濟式扶貧的改革與調整,是中國政府農村扶貧政策的核心和基礎。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支持、鼓勵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改善生產條件,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

          開發式扶貧方針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內容:第一,倡導和鼓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貧困農戶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第二,針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國家安排必要的以工代賑資金,鼓勵、支持貧困農戶投工投勞,開展農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第三,國家安排優惠的扶貧專項貼息貸款,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重點幫助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相應的加工業項目,促進增產增收。第四,開展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農戶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第五,扶貧開發與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發展后勁。

          強調扶貧到村到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中國的扶貧開發著重扶貧到村到戶。國家不僅將扶貧到戶作為一項重要措施,而且把解決貧困農戶溫飽的各項指標也量化到戶。中國在實踐中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扶貧到戶方式:一是干部包扶到戶,即組織各級干部與貧困農戶結成“一幫一”對子,采取簽訂責任狀等方式,明確干部包扶任務。二是實體帶動、效益到戶,即通過鼓勵企業與農戶合作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實現農產品產、供、銷的良性循環。三是異地開發、移民到戶,即本著自愿的原則,將貧困農戶從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區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區,實現異地脫貧。四是社會各界幫扶到戶,即組織社會各界對貧困農戶進行幫扶。

          小額信貸是扶貧到戶的關鍵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在借鑒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1999年,全國投入的資金總量達30億元,覆蓋240多萬貧困農戶。同時,中國小額信貸的試點、推廣初步實現了本土化和規范化,進入了擴大范圍、擴大規模的新階段。

          重視科技教育扶貧

          從1986年開始,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扶貧開發的總體戰略和要求,適時提出科技扶貧的目標、措施和實施辦法,并于1996年提出《1996—2000年全國科技扶貧規劃綱要》,加強對科技扶貧的政策指導。

          為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反貧困的能力,中國政府專項安排科技扶貧資金,用于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以及科技培訓等。1995年以來,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重點投向國定貧困縣、部分省定貧困縣、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幫助這些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中國政府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組織科技人員到貧困地區掛職任教,組織科研單位到貧困鄉、村宣傳普及農業技術。這些措施有效地改變了貧困地區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迅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15年來,僅科技部就向貧困地區提供技術人員3萬人次,實施科技扶貧示范項目580個,建立各種科技示范點1500個,解決關鍵性技術200多個,向貧困地區推廣適用技術2000多項。

          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扶貧

          在扶貧開發中,政府各部門根據中央政府的統一要求,從盡快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大局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參與扶貧開發。政府有關部門分別制定了本部門、本系統的扶貧開發具體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的優惠政策,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資金、物資、技術上向貧困地區傾斜,積極為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作出貢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包括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等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的部門、單位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各幫扶部門和單位都有特定的幫扶對象和明確的任務,要求沒有脫貧就不脫鉤。到2000年底,定點幫扶的部門和單位達到138個,共派出3000多名干部到貧困縣掛職扶貧,直接投入資金44億元,幫助貧困地區引進國內外各種資金105億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貧困地區也積極開展定點扶貧工作。1995至1999年,各地先后有4.6萬名干部到貧困縣、村掛職扶貧,直接投入資金和物資折合人民幣達87.62億元;幫助引進各類扶持資金103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萬余個,幫助引進技術人才1.3萬余名,引進技術近7000項。

          此外,各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和私營企業也積極開展“希望工程”、“光彩事業”、“文化扶貧”、“幸福工程”、“春蕾計劃”、“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貧接力計劃”、“貧困農戶自立工程”等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以資助貧困失學兒童入學為目的的“希望工程”,自1989年以來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近19億元,資助建設希望小學8355所,資助失學兒童近230萬名。

          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

          在扶貧開發中,中國采取東部較發達省市對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區發展的方式,加快西部貧困地區脫貧步伐。具體執行情況是:北京幫扶內蒙古,天津幫扶甘肅,上海幫扶云南,廣東幫扶廣西,江蘇幫扶陜西,浙江幫扶四川,山東幫扶新疆,遼寧幫扶青海,福建幫扶寧夏,大連、青島、深圳、寧波幫扶貴州。協作雙方根據“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企業合作、項目援助、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以改變貧困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溫飽問題為重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在努力擴大對口幫扶的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

          近年來,東部13個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累計捐款、捐物折款近21.4億元,雙方簽訂項目協議5745個,協議投資280多億元,實現投資40多億元,從貧困地區輸出勞動力51.7萬人。此外,東西部地區在干部交流、人才培訓、援建學校、建設基本農田、修筑公路、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等方面也開展了協作。1992年以來,國家教委、國家民委組織發達省市對口支援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新建、改建中小學1400所,救助失學兒童近4萬人,培養和培訓中小學教師1.6萬人次。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一乱一伦一区一直爽|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色婷婷.com|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 欧美v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蝌蚪视频app下载安装无限看丝瓜苏|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二区|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看夜| 男人天堂视频网|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韩国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99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北条麻妃大战黑人| 男女无遮挡动态图|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免费看电视电影|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丰满的少妇愉情hd高清果冻传媒| 欧美77777| 中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曰|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