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保持近一段時間以來連破紀錄的勢頭,在最近3個月中又增加了1,305.9億美元。不過曾被認為是推高了外匯儲備的非正常交易已顯露出了減少的跡象。
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三表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要比原估計的更快,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預估值由最初的10.7%向上修正至11.1%。這一調整使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會比原預計更快地取代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國家經濟體。
根據中國央行(People'sBankofChina)周三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由3月末的1.2萬億美元增至1.33萬億美元,使得本已是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更上一層樓。央行的數據凸現出流入中國的資金規模之巨大,以及追蹤這些資金的難度日益增加。
由于中國的外貿出口額遠高于進口額,而對外投資規模又比外商對華投資少得多,流入的外匯超過流出,導致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大。實際上,過去3年中國外匯儲備約以每個月150至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
而今年以來情況有所改變,資金流入的速度猛然間加快:上半年外匯儲備月均增幅超過440億美元。這要比根據官方貿易和投資數據推算出的數字大得多。
而中國央行跟過去一樣,沒有對第二季度外匯儲備增加發表評論或是作出解釋。
許多經濟學家相信,第一季度規模更大的1,357億美元外匯儲備增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于銀行進行大量外匯掉期交易使原來保存在境外的資金流入國內。
中國央行今年5月份也證實,金融機構和企業兌換海外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的資金也造成第一季度外匯儲備出現相應的增加。但央行官員從未透露過此類交易造成的外匯儲備增加究竟有多少。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有大量資金通過非正式渠道流入中國,用于投資行情火爆的中國股市和享受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此類資金難以估量,它可能會助長投機泡沫、不利于經濟的穩定。
不過第二季度的非正常資金流入相對于第一季度有所減少。在第二季度增加的1,305.9億美元外匯儲備中,662.4億美元可以歸結為商品貿易順差,約140億美元是來自外商直接投資。這就還剩下約500億美元是來自其他渠道,較第一季度的約730億美元有所減少。經濟學家估計,每個季度投資獲利和匯率波動產生的外匯儲備增量在150至200億美元之間。
中國央行已積極采取行動防止大量資金流入導致國內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過剩。通過發行債券和推出監管措施,央行將今年以來的M2貨幣供應量增幅一直控制在17%左右,較上年的增幅基本持平。
不過在貿易順差連續刷新紀錄、以及銀行信貸投放高速增長等一系列因素推動下,中國經濟增長如此之快,令政府官員擔心可能出現過熱。國家統計局周三宣布修正2006年GDP增長數字時表示,調升GDP數字的主要原因是向上修正了第二產業、即制造業、礦產業和建筑業的產值。
這一調整可能不會令中國產業擴張全景出現太大變化,但體現出中國經濟是如何快速達到驚人規模的。
高盛(GoldmanSachs)經濟學家梁紅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從數據修訂結果看,如果按當前美元計算,中國很有可能在年內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