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功能網絡化與郊區城鎮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以及缺乏產業支撐等一系列問題。由此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嚴重影響了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那么,什么是“城市病”?中國的“城市病”有哪些表現?如何遏制“城市病”繼續蔓延呢?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
記者: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規劃》,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是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那么,什么是“城市病”呢?
向春玲:“城市病” 是指在一國城市化發展某一階段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不協調,所導致的對城市整體發展和城市生活的負面效應。城市化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現象,因此,“城市病”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是城市的經濟病,如城市化發展沒有產業來支撐,因此出現的就業崗位不足而引起的失業、貧困,以及城市經濟不發達導致城市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投入的不足等等。
其二是城市的社會病,面對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政府沒有采取必要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城市社會治理措施,因而出現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人口失業、住房緊張,以及由此導致的越軌和犯罪大量出現,嚴重地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
其三是城市生態病。當城市人口經濟社會活動超過城市人口承載力的極限狀態時,城市的公共綠地、水資源、各種能源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生態病出現,將加劇“城市病”的蔓延,城市不再成為人類宜居的生活空間。
記者: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的“城市病”有哪些表現呢?
向春玲:城鎮化是一個集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多個系統于一體的現代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經濟社會生態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就會在城鎮化發展的某些階段出現“城市病”。我總結,當前,中國“城市病”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大城市,人口數量劇增,密度過高。例如根據國務院2003年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左右。然而,2010年11月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1961.2萬人,挑戰北京市資源承載極限。近日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規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人口增長度也非常快,他們都面臨著的能源、交通、就醫、就學、就業、居住、治安等突出問題。
第二,城市房價高企。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較快,城市外來人口增加,對城市住房的剛性需求不斷上升,然而城市土地資源緊張,住房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房價不斷上升,2006-2009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住房價格都過快上漲。這就導致大量居民購置新房支付能力偏弱。
第三,城市交通擁擠。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越來越繁忙,城市道路負荷日益加重,交通擁擠、道路堵塞、行車混亂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城市健康發展的“城市病”之一。全國655個城市中,約有2/3的城市在高峰時段出現擁堵,一線城市交通擁堵十分嚴重。而且擁堵現象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逐漸蔓延。
第四,城市看病難問題。隨著城市人口激增以及醫療資源城鄉的不平等,大城市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如何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合理分布城鄉醫療資源,對“大醫院看小病”的不合理流向進行有效的調控機制,這將考量政府調控政策的能力。
第五,城市上學難問題。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進城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在城里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逐漸長大的孩子需要在城市上學。但是,由于城市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和戶籍問題等原因,這些農民工子女不能跟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孩子一樣享受良好的教育。盡管目前國家已經在政策層面上為農民工子弟提供了在城市就學的通道,但這個通道并不暢通。
第六,城市環境污染嚴重。 由于中國多年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的轉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國際污染的進入等等原因,中國城市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比如,2013年中國華北平原、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北部等地區多個城市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城市的環境污染如果不盡快加以改善,將會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質量,引起社會矛盾的出現。
記者:那么如何遏制“城市病”繼續蔓延呢?
向春玲:“城市病”是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快速城鎮化過程必然伴隨有“城市病”。但是,“城市病”并非不可以治理,隨著城鎮化的繼續推進,隨著城市居民需求的不斷上升,城市發展必然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2014年國家出臺了《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因此,醫治“城市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以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科學的城市規劃減少“城市病”,以制度改革和城市體系的協調發展克服“城市病”,以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醫治“城市病”。
第一,城鎮化發展要以人為本。城市是人建造起來的,人是城市的主體。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之所以愿意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美好。因此,城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要克服以往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方式。“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當前改善民生的重點和目標,是城鎮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改善城市弱勢群體包括進城農民的生存狀況,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兩極分化,避免西方式貧民窟的出現。
第二,城鎮化發展要有科學的城市規劃。一個城市要建設發展成什么樣子,關鍵取決于城市規劃,規劃得好,才能建設得好,管理得好。現在交通擁擠等許多“城市病”實質上都是缺乏規劃或規劃不當造成的。做好城市規劃需要在城市功能定位上下功夫;要在城市區域布局上下功夫;要在產業支撐上下功夫;要在建筑風格上下功夫。總結國際許多特大型城市規劃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城市規劃還應當完善周邊區域功能,盡量減少 “鐘擺式”通勤;城市規劃應當疏散主城區功能,盡量減少人流、物流在中心城區的高度集中;應當按照人口比例等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
第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治理“城市病”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從源頭上減少“城市病”的發病率。中國人口眾多,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大城市發展的道路。中國城鎮化應該是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即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政府財政要加大對中小城市的投入,通過對中小城市和城鎮基礎設施的改善、城市建設的加快,努力實現全國各地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均衡發展。總之,如果全國各地的中小城市都發展起來了,新農村建設好了,每個中國人的家鄉都得到好的發展,就不會有那么多的人會離鄉背井投奔大城市,這樣分散了人口向特大城市的流動,中國的“城市病”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四,全面深化城鎮化的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是當前制約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障礙,也是中國進城農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形成半城市化狀態的主要原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我們也需要破除制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障礙,建立與中國現階段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制度框架。 首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其次,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對于進城農民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來源而又不愿意種地的農民,允許其對土地的處置權,以擺脫土地的束縛,從而,在土地流轉中獲得一定的收益,實現農民體面地進城;再次,建立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制度。政府向進城農民提供與市民同等的就業、住房、子女上學、就醫等公共服務和各種福利,積極幫助進城農民在城市安家樂戶,盡快實現進城農民的市民化;最后,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在各級城市要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等建設,解決好低收入群眾包括長期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的住房困難問題。同時,推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應,規范發展住房市場,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滿足不同層次居民住房需求,以此,降低農民進城的成本,避免早期西方國家和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貧民窟”問題。
第五,建設綠色宜居城市。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并首次提出“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這也需要在城鎮化發展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一個個的“美麗城市”。因此,在經濟上,需要改變以往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推進企業節能減排,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在市政建設與管理上, 加強城市水、電、氣、路、熱等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 通過合理規劃對污染源進行了調整和治理,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在解決交通問題方面,積極實行“公交優先”,發展軌道交通,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減少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在對干部的考核問題上,改變過去以GDP來考核城市和干部,提倡用綠色發展的考核指標;提高城市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改變居民原來不環保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減少生活垃圾等帶來的污染。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空間的人口承載力與城市基礎設施的人口承載力,在我們的城市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總之,中國“城市病”現象,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吸取以往城鎮化發展中的教訓,采取了很多的防范措施,一些“城市病”已經得到治理。中國雖然處于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之中,但有只要我們吸取以往城鎮化發展中的教訓,吸收西方城市病治理的經驗,中國的城鎮化一定會少走許多彎路。(記者王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