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分析表明,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類發展巨大進步的重要原因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帶來了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擴大了政府的各種資源,增加了直接促進人類發展的各種支出。雖然政府最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是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社會政策的調整滯后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改革、很大比例的教育衛生支出責任從政府轉移到個人身上——這些因素在許多情況下不利于人類發展,但中國強勁經濟增長帶來的個人收入的快速增長,保證了人類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經濟增長驅動型人類發展模式毫無疑問取得了成功,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4)盡管社會政策把部分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轉移到家庭,但政府仍然通過多種方式改善公共服務供給、促進人類發展。改水改廁和掃盲運動是兩個重要的措施。1990年-2007年期間,在政府推動下,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3%上升到44% 。與此同時,農村安全用水率從1990年的70%上升到2007年88% ,所有改水的努力都發生在農村,城鎮人口安全用水率還有一定的下降,這很可能是城鎮化中新增城鎮人口的用水安全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改廁改水極大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狀況,提高了預期壽命,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其二,掃盲運動使文盲率從1980年的33%降低到2006年的11%,不僅對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直接的貢獻,也促進了經濟增長。前面曾提到過的那項關于中國人口死亡率降低原因的研究表明,1981-1995年期間,減少文盲在提高人口預期壽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大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此外,開放勞動市場、促進勞動力流動,允許相對貧窮的農村人口尋找收入更高的勞動就業機會等政策,也在促進人類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5)中國人類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初已經有了不同尋常的基礎。1980年,中國的健康和教育指標已經處于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分別為0.674和0.641),比三分之二有數據可查的國家都要好。目前仍然有59個國家還沒有達到中國198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雖然中國當時為廣大社會成員、尤其是為占人口82%的農民提供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服務是最基本的服務,但可靠且價格低廉,由此成功地為人類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個貧困人口很多的貧窮國家,中國當時為人民提供著富國才能提供的醫療和教育服務,這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基本前提條件。
表1.4 1980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及構成
|
絕對值
|
指數
|
預期壽命
|
65.46歲
|
0.674
|
綜合入學率
|
65.46
|
0.674
|
人均GDP(購買力平價)
|
869.58
|
0.361
|
人類發展指數
|
|
0.559
|
數據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辦公室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長期來看,可持續的經濟快速增長仍然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最近的趨勢表明,在缺乏有效公共服務體制和制度的情況下,僅靠經濟增長推動人類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寫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